![]() |
近日,红狮镇中坪村70岁的村民杨信美将自家的豌豆和鸡蛋,专门送到中坪村卫生室李孝红夫妇手中。平时像这样给李孝红夫妇送土特产或者手工布鞋、鞋垫的村民不胜枚举。
杨信美见到记者便打开了话匣子:“李医生不但会医病、态度好、能吃苦,还乐于助人,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们。”
27年来,李孝红奔走在乡间的巡诊路上,他用坚守赢得了大家认可,用医术赢得了患者好评,用仁心赢得了村民尊敬。
行医是一种态度
“小时候,家庭条件很差,那时连鞋都穿不起,青年时代都以挑煤炭为生,每天都要挑好几十公里,当时医生就是自己最崇拜的人。”李孝红回忆说,17岁那年,在一次田间劳作中,听村民说龙洞镇有位医术高人,马上放下锄头,即刻登门拜师。
李孝红以强大的决心,最终得到了师傅的认可。1986年,17岁的他开始学医,跟师傅学、自学、进修学、职业学校学、成人高考学……李孝红的起点并不高,但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。除了勤奋好学,李孝红还懂得创新,他结合临床经验,探幽发微,形成了自己的独疗手法,治愈了诸多疑难杂症。
起早摸黑、随叫随到,成为村医治病救人的一种常态。2010年冬天的一个午夜,李孝红家里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,电话里得知洞鹿乡分水村有个名叫刘淑兰的老人腹痛呕吐很严重,请他马上去看一下。
分水村距李孝红的卫生室有30余公里,而且还有5公里不通公路。放下电话,他立马准备出诊。“那么远,你深更半夜的还去出诊?”李孝红的妻子王莹琼关切地问。“病人痛得受不了,我哪能不去呢?”李孝红说完背起药箱骑上摩托车就出门了。
经过一个多小时山路的颠簸和步行,李孝红终于赶到了患者家中。他冻得直打哆嗦,顾不得休息,就连忙给老人仔细检查。经检查,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发作。经过一番治疗,老人症状慢慢好转。此时,天已拂晓。
“这么多年来,上门应诊最忙的时候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,一天只能吃一顿饭,出门应诊一直都是跑步前进。”李孝红说,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,一定要做到来症不误,急病人所急,需病人所需。
![]() |
募捐5万元救治病人
2014年三月初,李孝红和兴红社区的潘万兴在一个亲戚孩子的满月酒上相遇。潘万兴面色惨白,满面愁容,忧郁地坐在角落里。通过打听,得知潘万兴得了直肠癌,却无钱治病。 李孝红微微寻思了一下,走到他面前,跟他聊了起来:
“听说你患了很严重的病,打算怎么办?”
“还能怎么办?又没钱,得的又是癌症,还不是只有等死!”
李孝红问他家里的情况,他说老婆带着小女儿出走了;因为没钱,儿子也没读书了,在外打工。李孝红对他说:“你不要绝望,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,直肠癌经肛门改道或中子刀加放疗治疗,再加上中药抗癌治疗,是很有希望的。如你能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,很可能会出现奇迹。”他叹一口气说:“即使可以治好,没钱也等于零!”
“钱,我来想法。孩子还小,你一定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!”李孝红当即承诺帮他想法。随后,他开始发动爱心人士捐款。经过多方奔走,终于为潘万兴筹到捐款5万余元,其中他自己也捐了3000元。
带着这些捐款,潘万兴开始到重庆市肿瘤医院治疗。经过近两个月的中子刀加放疗,他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,大便通畅、便血消失、疼痛消失,随后出院回家。
潘万兴刚回到家,李孝红就去告诉他好消息:“我在电话里询问了给你治病的主治医生,说你的病情已稳定,只要休息调养几个月,就可以如常人。我再给你开些抗癌中药,以防复发。你一定要有信心,如有困难就来找我。”
“没得李医生的帮助,我恐怕早就入土了。不知怎么来报答李医生和那些为我捐款的好心人,我一定会好好生活下去的。”潘万兴感激地说。
![]() |
有钱无钱都可看病
从医27年,李孝红一直坚持一个原则:有钱没钱都可以看病。2013年5月,一位名叫叶道珍的老人生病好几个月了,听说中坪村有个好医生,特意从从云阳镇光华村赶过来。经过李孝红仔细检查,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伴慢性失血性贫血。李孝红给她开了100多元钱的中西药,老人拿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,不好意思地说:“李医生,我只有20块钱,还是别人给的,差的欠一下要得不?”望前老人期盼的眼神,李孝红说:“药钱就不用给了,这20元钱你就留着坐车回家吧。回去后要注意保养身体,多吃富有营养、易消化的食品,莫吃辛辣的饮食。”老人听了流出了感动的泪水。
像这样资助患者的事,对李孝红来说就是家常便饭。2014年农历腊月二十的傍晚,一名瘦高个女孩背着背篓来到中坪村卫生室找李孝红看病。这位女孩名叫蒲玉莲,在红狮中学读书。经诊断,蒲玉莲患的是慢性胃炎,李孝红给她开了150多元的中西药。他了解到女孩家中有一个脑瘫而致半身不遂的父亲,还有一个80多岁且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一个80多岁的爷爷,母亲已离家出走多年。最后他不但没有收她的药钱,反倒还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500元钱,让她回家买点好吃的东西,同爷爷奶奶和父亲把年过好。
蒲玉莲接过钱,流出了激动的泪水,连声说:“谢谢李医生!谢谢李医生!”
希望渺茫也要尝试
1990年,县医院一抢救室传出一阵嚎啕大哭的声音,当时在该院进修的李孝红正好经过,便好奇地走了进去。
一名4个月女婴因患重症肺炎,确定死亡,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。“当看到那孩子第一眼时,我判断是窒息死亡,没有衰竭死亡的症状。”李孝红回忆说,当时没来得及思考,他就快步上前给她胸膛一拳,紧接着连续做胸外心脏按压。
“李孝红,你干什么!这么多人都没救活她,你还有办法?”一旁的医生用怀疑的神情问他。“既然都没救了,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。反正我是来进修学习的,不成功的话,就当作是个练习。” 李孝红毅然回答。
李孝红不断地刺激女婴心脏,同时叫上女婴的父亲用双膝撞击小腹,刺激腹主动脉感受器,使其血压回升,并让她母亲用双手使其反复伸手,刺激颈总动脉化学感受器,以使她呼吸复苏。三个人的动作大概持续了20多分钟,直到女婴有了呼吸和心跳,李孝红才松手,此时他已是满头大汗,全身乏力。7年后,通过打听,被救孩子全家人登门感谢李孝红,并让小女孩当面叫他“恩公”。当时,李孝红才29岁。
“过去农村流传着一些旧风俗,医生忌讳送终。我就是要打破这种风俗,面对病人,我都会积极进行救治,哪怕停止了心跳。”李孝红说,“重症至死亡也是一个医疗救治阶段,医护人员出于医德和人道主义,都要努力进行救治,因为说不定会出现奇迹。”他坦言,这么多年,他至少为100余人在抢救时送过终,出现奇迹的也至少有5例。
![]() |
夫妻二人爱洒乡村
1994年,李孝红的师傅看上了这个宅心仁厚的徒弟,于是把自己的二女儿王莹琼嫁给了他。“我爸就是觉得他心善,适合当医生,人品这一点是绝对有保障的。”提起丈夫,王莹琼一脸的满足。
李孝红没有让师傅失望。20多年来,夫妻二人不仅把小家建设得红红火火,而且还让他们的爱惠及了四邻八村。李孝红心地善良,王莹琼的心更是柔软。夫妻二人一边行医 ,一边行善。面对需要帮助的人,赊账、借钱、上门看病、解决家庭纠纷、帮助留守老人种地……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。
十几年前,原九道村三组刘永生的妻子不幸患上白血病。李孝红总是牵挂着他们一家人,常赊账给他们看病拿药,还经常借路费和检查费,让他们到大医院看病。不幸的是,刘永生的妻子还是去世了。两年后,刘永生再次结婚,可是悲剧再次降临,新任妻子也患上不治之症。这让刘永生悲痛欲绝,虽然以前的钱刘永生还没还,但李孝红和爱人再次伸出援助之手。由于刘永生家房子垮塌,无处居住,他们又把自家的房子低价过户给他,至今还欠着他们的钱。“他俩就是我的恩人,没钱看病、没钱发展生产的时候,他们总会为我想办法。”提起李孝红夫妻俩,刘永生感激不尽。
誓守一方村民健康
2012年11月,因合并行政村,组建中坪村卫生室,撤消九道村卫生室,李孝红不得不离开他工作了21年的地方。“走的那天,很多村民都出来相送,有的提着刚在地里采摘的蔬菜,有的背着自家土鸡下的蛋,追着送了好几里路才停下来。”提起“十里相送”的场景,李孝红还是激动不已。
“我们看病虽然远了点,但是生了病还是愿意到李医生这里来,有他在,我们放心,感觉特别安全。”特地从咏梧社区(原九道村)赶过来看病的孙大姐说。
2017年,中坪村卫生室完成门诊量11051人次。李孝红自掏腰包为村民发放感冒药、冲剂、高血压药等共计5000余元。
这么多年,其实李孝红夫妻有很多次晋升的机会,都被他们果断地拒绝了。谈及未来,李孝红说:“我生长在这片土地,离不开这里的老百姓,作为一名医生,能守住一方村民的健康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(记者 邓磊)